查看原文
其他

西班牙与英国的霸权交替——实体经济才是国力的体现,而不是货币

拿破仑小炒 小炒说 2020-12-06

小炒注:钱来得太容易,不是什么好事,还是得靠艰苦奋斗。


前作:意识形态的对抗,西欧各国不均衡发展的开端

我们都知道,英国有个光荣称号,叫“日不落帝国”,但其实,这个称号最开始属于16世纪的西班牙,比英国早了200多年。地理大发现时期,西班牙在美洲和非洲建立殖民地,垄断金银的生产,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国,被称为“日不落帝国”。而当时的英国,还只是一个人口只有400万、西欧最落后的穷岛国。然而,西班牙称霸海洋一百多年后,就面临来自英国的挑战,最终的结果大家都知道,英国在18世纪继承了“日不落帝国”的光荣称号。那么,家大业大的西班牙为什么会被不起眼的英国超越呢?其根本原因就在于,西班牙将货币金银等同于财富,没有去促进产业发展,而英国则大力发展了工商业实体经济。用现在的话来讲,一个只想着印钱的国家,是没有前途的。


西班牙发家


西班牙最初比英国还要穷。西班牙本是基督教地盘,伊斯兰崛起后,在8世纪初征服整个西班牙。此后的800多年,宗教纷争成为西班牙历史的主题。直到1492年,西班牙才将伊斯兰势力驱逐出去,完成国家的统一。

长期动乱,再加上西班牙高原迭起,平原稀少,经济发展一直很落后,是西欧的末等国家。

1492年,也就是西班牙统一的这一年,西班牙王室派遣哥伦布远航,本想去东方印度的,却意外到达堪称不毛之地的美洲,发现的黄金白银数量惊人。作为支付货币的金银,一下子改变了西班牙的命运,也改变了西欧的发展。

攫取黄金白银自然成为西班牙殖民美洲的首要目的,建立殖民地的地点取决于金矿、银矿的位置。

16世纪初,西班牙首先到达了加勒比海岛,这些岛国盛产黄金,因此,最初运抵西班牙的大多是黄金。相比西欧本土产量,美洲黄金产量并不大,也未带来明显冲击,西班牙这个时候只能说发了笔小财。

西班牙真正暴富,始于16世纪20世纪的银矿。当时,西班牙人穿过加勒比海,到达墨西哥和秘鲁。十分巧合的是,全世界储量最大的几座银矿刚好就位于墨西哥和秘鲁,如鼎鼎大名的波托西银矿,产量峰值占到全球的60%!

欧洲本土的银产量,峰值是1525-1535年,每年300万盎司。美洲的银产量有多少呢?16世纪40年代,年产量150万盎司,16世纪90年代达到1000万盎司。在整个16世纪下半叶,美洲银产量快速攀升,欧洲本土产量却快速下滑。

从1502年到1660年,西班牙从美洲得到1.86万吨白银和200吨黄金,是欧洲本土银产量的3倍、金产量的20%。在生产峰值的1580-1620年,世界贵金属开采量中的80%都为西班牙所有。

天上掉馅饼,而且还掉了100多年,想不富都难。美洲让西班牙的财富多得快要“溢出来”了。

为保护金银的安全运输,西班牙还建立首屈一指的“无敌舰队”,海军实力傲视群雄。2500万平方公里的美洲殖民地,强大的军事实力,查理五世自豪地宣称:“在朕的领土上,太阳永不落下。”这就是“日不落帝国”的来源。

幸福来得如此突然,简直是祖坟冒青烟的大运。看起来,借助源源不断的金银流入,它一定能成就千秋万代的霸业。但恰恰是黄金的流入,加速了西班牙的衰落。

成也货币,败也货币


“让伦敦满意地生产纤维吧;让荷兰满意地生产条纹布吧;让西印度群岛满意地生产海狸皮和驮马吧;让米兰满意地生产织锦吧;唯一可以证明的是,所有低地国家都在为马德里训练熟练工人,而马德里是所有议会的女王,整个世界服侍她,而她无需为任何人服务。”

如日中天的西班牙,却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美好。

美洲白银的大量涌入,相当于是持续不断的天量货币超发。如何消化这些货币,成为一个幸福的烦恼。

我们先来讲一讲经济学问题:经济增长与货币增发(不是超发)是相辅相成的所以,在现代每一个发展经济的国家里,都维持着一定比例的通货膨胀率。经济发展,归根结底是生产力提升与消费力提升的同步进行。在一个正向循环的经济体里,货币增发,消费者和生产者手里的货币都增多了,企业会生产更多的商品,消费者也能购买这些商品,由于商品数量增多能稀释物价上涨的压力,从而保持消费者收入增长跟得上物价上涨。

如果货币始终保持不变,首先就会打击生产者的积极性,因为生产得越多,价格越低,这就抑制经济增长,从而导致通货紧缩。如果货币超发,首先会打击消费者的购买力,因为物价上涨在收入上涨之前,且上涨幅度更大,从而导致恶性通货膨胀。

西班牙就首先遇到了恶性通货膨胀的问题。从16世纪初到17世纪中叶,整个欧洲都经历了通货膨胀,也就是“价格革命”,西班牙的物价上涨幅度最大,1600年比1500年增长了2-3倍。16世纪末西班牙物价比该世纪初上涨了4.2倍,最关键的是,西班牙丧失了经济活力。

由于西班牙白银贸易的主要参与者是皇室与封建贵族,平民既无法从殖民贸易中赚到钱,又不得不承受节节攀升的物价,生活艰辛。这与现代是一样的:谁离通胀源头更近,谁就获得好处。这就导致西班牙的内需始终起不来。

但贵族手里十分有钱,他不可能天天守着钱不花出去,毕竟这钱来得太容易了。国内没啥可买的,那就买国外的。西班牙开始大量进口外国商品。

当时,尼德兰是欧洲本土贸易的集散中心,西班牙的白银就在这里换成商品。以1640年进口贸易清单为例,西班牙海港3/4的货物都是尼德兰运来的。还有法国的葡萄酒、英国的纺织品。

西班牙的货币,都流向了国外,为国外的经济发展助力。而本国的生产力停滞不前。西班牙在肉类、小麦,特别是衣料等工业制成品方面无法自给自足,而羊毛的出口又远不足以补偿它为自己所进口的商品。

贸易逆差的出现,不可避免地使西班牙获取的美洲财富分流到西欧各个市场。随着英国、荷兰、法国和意大利商品的大批流入,西班牙在美洲得到的贵金属如同涟漪般扩散开来。

由于购买力局限在上层,特权阶层的消费往往是非理性的,又促进了国内的奢侈之风。当时,最大的奢侈品当属中国的瓷器和丝绸了。于是,西班牙人的白银开始源源不绝地流入大明朝。有多少呢?从1571年到1644年,大约有6294万两白银自西班牙流出,明每两折合现今的37.3克,也就是2347吨白银!当时,明朝财政收入是400万两,平均下来,西班牙贡献了明朝收入的25%。

在国内,建豪宅,土地和住宅的价格节节攀升。一直到今天,西班牙都严重缺失制造业,房地产业、旅游业是西班牙的支柱。

又导致国内的阶级分化十分严重。一方面,少数人过着奢侈的生活,疯狂买买买;另一方面,大多数人仍在温饱线上挣扎,生活非常艰辛。


国内矛盾重重,封建统治阶级又十分有钱,没有政治体制改革的空间,于是就开始了战争。既转移国内矛盾,也是一种快速的花钱方式。1519年到1659年的140年间,西班牙仅有两年不打仗的日子。与法国就爆发了5次战争。而所有这些战争的结果,不仅没能占领土地,反而不断失去。

本土工商业的凋亡,越陷越深的战争泥潭,西班牙财政支出的增长远远大于收入的增长,债务如雪球般越滚越大,终于将西班牙击垮。1557年、1575年、1597年西班牙政府都宣布过国家破产。一个最有钱的政府,却成为最赖账的政府,十分讽刺。

最致命的是,矿产资源不是无限制的,17世纪20年代之后,西班牙的银矿产量急速下滑,1660年的产量只有1595年的1/10。

因为金银流入了君主和贵族们的手中,并未惠泽民间,崛起后的特权阶层为了维护自己的绝对统治地位,不允许国内出现挑战自己的新兴力量,于是就没能发展出资产阶级,整个国家的体制没有因为贵金属的流入而发生任何推进,未能向资本主义国家方向发展。

简单来说就是,皇室和贵族左手从美洲抢来的金银,右手就流入了能提供丰富制成品的、作为竞争对手的英国、法国、荷兰手中,财富只是在西班牙特权阶层倒了一次手而已,并没有变成资本,西班牙成了名副其实的“黄金漏斗”。

当英国、法国和荷兰纷纷利用西班牙的白银发展国内经济时,西班牙因为在货币这棵树底下守了100多年而无动于衷;当英法等国纷纷爆发进步的加尔文教宗教运动时,西班牙国内一片平静。当英法荷崛起时,西班牙终于在对抗中不断败下阵来。而最痛苦的是,自己束手无策,有心无力,只得接受二流国家的命运安排。


英国的实体经济


16世纪英国没有西班牙那样捡钱的“好运气”,只得通过发展经济来赚取西班牙的白银,从而积累财富。通过重商主义国策,有意无意间,形成了国家的良性发展。


1

民族工业羊毛产业

首先要问一个问题,地理大发现造福了整个西欧,那为什么是英国取代了西班牙的海洋霸主地位,而不是其他国家?

15世纪的西欧,形成了三个君主专制国家:英国、法国和西班牙,德意志和意大利一盘散沙。国家的发展有赖于社会稳定,真正有能力在西欧逞能的,也就那三个专制国家。而法国是一个陆权国家,国家注意力一直集中在欧洲大陆,所以,有能力有意愿挑战西班牙海洋霸权的,只有英国。


地理大发现前,西欧商业中心是意大利西欧各国中,英国距离意大利最远,其经济地位相对边缘化地理大发现后,西欧商业中心逐渐从意大利转移至西班牙和葡萄牙大西洋的地位与其剧增英吉利海峡和英国的贸易地位迅速提升。

英国的自然环境,使得农业较为落后,却很适合养羊,其羊毛质量冠绝欧洲,同样面积的土地,养羊的收益是种植业的2倍。地理大发现前,羊毛贸易就已经是英国的最重要产业。刚开始,英国满足于最初级的羊毛贸易,欧洲大陆的纺织技术传来后,15世纪时,英国从一个羊毛输出国成为高附加值的纺织品出口国,纺织工业逐渐发展起来,成为英国的民族工业和支柱产业,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

地理大发现后的16世纪,西欧的贸易剧增,大陆对毛织品的需求大大增加,英国举国支持纺织业,发起“圈地运动”,将耕地变为牧场,将农民变为工人,整个16世纪,英国圈占土地占总面积的20%。原材料-生产-销售,一套完整而有效的纺织业确立起来,英国则赚取了大量外汇,积累财富。

现在西方国家是没有资格批评其他国家的政府干预的!

用数据说话。在14、15世纪,意大利占据纺织行业的领导地位,佛罗伦萨年生产10万匹布,到了1500年仅有3万匹。反观英国,16世纪初,平均年出口8万匹布,到了16世纪中叶,年出口12万匹。英国取代意大利,成为欧洲毛纺织品的主要产地。

这就是英国与西班牙的关键不同:前者靠实体经济一点一点地创造财富,后者靠印钱维持表面的繁荣,国家产业结构与中世纪并无二致。

从16世纪中叶的伊丽莎白一世开始,英国不再满足于纺织业,将眼光瞄向了西班牙的海外金银。16世纪70年代伊始,英国水手开始抢劫西班牙的运宝船,1581年,德雷克抢劫的西班牙金银是伊丽莎白政府财政收入的2倍。

赚快钱总是充满了诱惑力。此后,在政府的支持下,德雷克率领大型舰队,继续抢劫和破坏西班牙人的金银运输。

英国海外金银的输入,刚好满足了国内纺织业对货币增长的需求。金融+实体,英国的实体经济快速发展。


2

军事工业煤铁业

对于英国而言,无论是海外运输毛纺织品,还是海外殖民抢劫金银,都离不开舰队的支持。但与西班牙不同,西班牙可以用凭空多出来的钱,直接购买船只和材料,而不必大费周折地自己动手,英国就不行,人口和财富均不行。没这样的家底,只能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与造船业最相关的煤和铁就快速发展起来。

在伊丽莎白一世刚继任的16世纪中叶,英国的煤炭产量只有20万吨,到了17世纪80年代,这个数字达到了300万吨,是欧洲其他国家总和的3倍!同时期,铁的产量也增长5倍,从5000吨增长到2.5万吨。

本国没有人才和技术,英国就从欧洲大陆引进。英国是个岛国,战争少,相对安全。政府支持和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16世纪中叶到17世纪中叶,正是国外技术人才大量涌入英国的阶段,以尼德兰和德意志最多。他们带来的欧洲技术,使得英国在16世纪后期相继建立起第一个火药厂、第一个硝石厂等等。

100年间,正是这些国外引进,使得英国从生产技术最后落后的国家,成长为欧洲最工业化的国家。海军实力快速增长,从16世纪70年代开始,英国便开始资助环球航行、寻找金银,频繁袭击西班牙船只。


两国的较量


1

1588年只是开始,远不是结束

英国想分海外金银的蛋糕,俗话说断人财路如杀人父母,英国人自然激怒了西班牙。1586年,西班牙国王腓力二世便已计划入侵英国,1588年,130艘战船、3万人的西班牙无敌舰队,驶向英国。

接下来就是众所周知的格拉沃利讷海战。这场海战与赤壁之战颇为相似:无敌舰队组成紧凑的新月阵形,英国船只灵活游弋,然后英国将8只熊熊燃烧的货船开进无敌舰队,从而冲散了西班牙的阵型。最终结果是,无敌舰队损失一半船只,千疮百孔地返回西班牙,并不是大家以为的全军覆没。

很多人将1588年视作为英国取代西班牙海上霸权的标志,这就夸大其词了。格拉沃利讷海战是一场侵略与反侵略战争,而不是争霸战争,英国虽然获胜,但也付出了较大代价。而且,1589年,英国也组织了类似的里斯本远征,却失败了,给英国造成了惨重损失。

16世纪末17世纪初,还是西班牙金银开采量的最高峰。所以,说英国取代西班牙,为时尚早。

此后的1596-1601年,西班牙又组织了4次无敌舰队远征,均无果而终,英国也因反抗和主动出击而元气大伤,双方的海上争霸陷入低潮。1604年,西班牙舰队在加的斯湾击败英国,双方签订停战协议。

事实上,直到17世纪初,英国也未能取得对西班牙的海上优势。


2

此消彼长

西班牙真正的衰落,来源于尼德兰的叛乱。尼德兰是欧洲商品贸易的中转中心,商业繁荣,是西班牙的钱袋子,其税收占到西班牙的一半。16世纪60年代,尼德兰不堪忍受西班牙的高压统治和高额税收,起兵叛乱。西班牙花费了大量精力和金钱去平叛,依然无法改变失败的结局。1581年,尼德兰宣布独立,1648年,西班牙承认了荷兰的独立。

17世纪20年代后,美洲金银产量陡然下滑,西班牙又陷入德意志三十年战争。

西班牙自始自终都没能去发展实体经济。一方面,西班牙从来没有建立自给自足的经济结构,而是简单粗暴地用金银去交换他国的商品;另一方面,金银产量大跌后,由于国内没有良好的产业,西班牙无力阻挡他国的商品畅销海外,丧失了海外殖民地的经济权益。西班牙的经济实际上解体了。再加上17世纪的各种战争,西班牙无可阻挡地步入下滑通道。

反观英国,国内政治稳定,没有战争压力,延续16世纪的重商主义国策,国家始终在前进的道路上。这在人口数量的变化上体现得最为直接:17世纪上半叶,西班牙人口降低了25%,而英国增长了约30%。

17世纪上半叶,英国与西班牙之间未再爆发直接的海战,但经济领域的此消彼长愈发明显。直到1639年的唐斯之战,荷兰击败西班牙,西班牙的海上优势彻底消失。


小结

英国并未直接击败西班牙。伊丽莎白一世在16世纪挑战西班牙的海上霸权失败后,是荷兰击败了西班牙,英国在18世纪才击败荷兰,成为真正的日不落帝国。

当西班牙因为好战和丧失金银垄断而一蹶不振,海权被荷兰和英国分解、陆权被法国分解,再也未能成为大国时,穷酸的英国始终坚持本国的经济发展,不因一时战败而有所改变,潜心修炼内功,终于在17世纪成为海洋大国、在18世纪成为海洋霸主,完成灰姑娘的华丽蜕变。

败家仔与灰姑娘的迥异命运,也在告诉我们:实体经济走多远,国家才能走多远!

END

好文推荐











冲破中世纪的三驾马车(上)—从吸血鬼做起


进击的中东,离群众太远,离暴力太近


财政眼中的帝国兴衰(二)——秦汉


【拿破仑小炒·历史群】开群啦!直接扫描下面二维码,申请加群即可。


原创不易,转发与分享是一种美德


▼入世的强者,出世的智者▼欢迎进入我的阅读空间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